儿童青少年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问题
1、人际关系问题,自闭回避社交,抵触父母、不和家长沟通,视家长为仇人。
2、抑郁焦虑,偏执,情绪波动强烈,容易激动,总是和家长唱反调。
3、易激惹,乱发脾气、虚荣心强、听不进正确的意见和建议。
4、学习能力下降,经常旷课、迟到、甚至逃学,屡次挑战老师和家长的底线。
5、天天玩手机,一提到上学就恶心、头昏、乱发脾气甚至歇斯底里。
儿童青少年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
家长可能会有些不理解,明明现在孩子不愁吃不愁穿,为什么还会出现抑郁、焦虑、情绪行为问题甚至有自杀念头和行为,想当年我们可没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。
其实孩子们并不是“不听话”、“不懂事”,而是进入青春期以后,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研究表明,学习压力、人际交往和家庭矛盾是主要应激源,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也常常会导致负面情绪,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,典型的抑郁表现是心境低落、愉悦感缺失和兴趣减退,此外还会表现出绝望、无助,严重的会有自杀倾向。
但儿童青少年抑郁的表现往往不典型,混杂着不同程度的焦虑,也会被误认为是叛逆,懒惰,性格不好,不想好好学习等。
儿童青少年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
1、教会孩子给情绪命名
管理情绪,首先要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,给每一情绪准确地命名。家长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:激动、失望、自豪、孤独、愤怒、期待等,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。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,其实,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。
孩子能识别的情绪越多,他就越能清晰地表达出来,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,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。能表达,才能沟通,才能想办法,有时,只需表达出来,情绪问题就解决了。
2、给孩子“心理玩具”
心理学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,会有一些做法。比如,记录下当天发生的好事,并解释为什么你感觉不错;写下能展现你好的一面的事情,每天去温习。据调查,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觉好的事,这个做法效果很好,效果的持续时间也长。
让孩子学会在情绪低落时,把这些好事当作“心理玩具”,拿出来品味。还可以让孩子每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,在脑子里整理自己的这些好事,其实这就是在训练孩子转念的能力。
3、不做情绪绑架
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,家长也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。家长应尽量少这样说:“你那样做,妈妈很生气,妈妈不喜欢”。如果家长因为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负面情绪,那就跟孩子说,妈妈这会儿心情不好,因为别的事情,所以妈妈先自己待一会,等情绪好了,马上就跟你玩。
这样,孩子也可以学会,当他有不好情绪时,自己冷静一会,练习自己去处理,他也会知道,家长也有负面情绪,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。
4、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
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,家长不要去否认、压制、贬低、怀疑,不要说“这有什么可怕的”“你不应该感到失望”“你没有理由生气”等,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纳、识别,然后再教他处理办法。
5、给孩子自己处理负面情绪的机会
孩子发脾气,家长本能地想救火。如果认识到负面情绪的意义,就应该知道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,而是要尽量给孩子机会,让他感受、识别,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。自己每平复一次,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一次锻炼。
在这个过程中,如果家长自己能保持中性态度,这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平复情绪。很多时候,孩子是被家长的坏情绪火上浇油,愈演愈烈。
6、教给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办法
镇静法:数数(让自己静一下,倒数十个数)、深呼吸。
转移法:看景色、听歌、运动(可以到操场上跑几圈)、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,试着将情绪记录下来。
宣泄法:比如打沙发、打枕头、痛哭一场、撕纸;(宣泄法背后以破坏性最小、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)。
倾诉法:找人聊天、写日记、随意画画。
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,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!